Vin尋

书摘

《文化现代性的视觉表达:观看、凝视与对视》


作者:吴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三编 视觉文化中的意识形态

第十章 恰同学少年:视觉文化中的“怀旧风”

重新发现现代体验:被遗忘的中国现代性?

命运在世纪交替之际出现了奇怪的转变,上海发现有必要去挖掘一段过去被认为是不体面的和非中国的历史,也就是说,那段关于上海是一个商业化的、富有冒险气质的、娱乐化的和最摩登城市的历史记忆。在新的都市规划中,西方银行们被请回了处于外滩的、老式殖民风格的建筑中。它们在1949年撤离之前就盘踞在那些建筑中,曾经被认为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标志。市政府还统一规划重新翻新了过去的娱乐中心和商业区,包括公园、电影院和咖啡屋等,以恢复逝去的迷人的都市生活。这在一个“现代”又重新成为绝对律令的当下,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当然,这些区域的租界历史和租界政治是要小心躲避的。值得注意的是,“现代”(modern)这个词在20世纪初的中文里被翻译成“摩登”,主要是新潮和时髦的意思。这样,“现代性体验”在中国的语境中就被窄化为主要发生在消费而不是生产领域的经验。这个观念仍然残存于当下的现代崇拜中。人们主要从都市景观和消费生活中寻找现代性的表征,而最具现代感的工业经济和社会主义政治反而被当作前现代的遗产而受到抛弃。

为了证明上海是中国现代性的先锋,各种类型的有关老上海的文化产品出现在怀旧市场上,引导人们重新回味上海独特的现代性体验。各种大众文化形态被翻检出来,旧时的娱乐小报、大众化杂志、广告、电影、明星制、浪漫小说,乃至妓院文化,都成了当下市场热炒的怀旧对象。

……

在将中国与全球现代化进程重新接轨的努力中,老上海成为一面可能折射出未来中国社会景观的镜子。对一个业已存在,但中途断裂的现代性案例表达怀旧性的爱抚,老上海热给我们提出了如下的问题:中国是否存在一种内生的现代性动力?半殖民地的上海是否是现代化的一个本土样本?上海能否成为中国其他地区都市现代性的一个合适的榜样?我们从大众文化所表征出来的上海都市经验中能够学到什么?由于老上海文化的存在,我们能否安心地接受中国已经现代化了的结论,因而不必再担忧在全球现代化的竞争中被落在后面?

……怀旧本来是为了在一个动荡时代提供逃避和平静,而三种怀旧景观的并置却带来了相互矛盾和碎片化的有关过去和未来的叙事。它们给人们带来了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那些以生产为中心、以工人和农民为主角的革命故事,如何与都市上海的消费景观融合成统一的中国叙事?或者,那些恢复传统男性气质的父权制幻想,怎样与消费文化所唤醒的女性魅力和阴柔权力和平共处?


*这章感觉可以跟博伊姆的《怀旧的未来》做对照阅读~

评论
热度(26)
©Vin尋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