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尋

看过的书 |《朗读者》


*以下剧透注意


我是先看电影再看的书。看电影前没了解过剧情,仅仅根据海报以为这是个关于禁忌之恋的故事,以致于当剧情进行到当年不辞而别的汉娜作为被告出现在关于二战纳粹集中营罪行审判的法庭上时,我被这陡变的剧情走向惊讶得困惑不解。然后是法官问汉娜在作为集中营看守期间为何不作为,让犹太囚犯们去送死,而汉娜则理想当然地表示她只是在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并反问法官,“如果换做你会怎么做”,我才意识到这故事深刻的反思性和复杂性。说实话这个故事同时包含了几个沉重的主题,这些主题看似没有直接联系,却又相互交织,它们总让我试图整理思绪、组织议论时感到犹疑不定,于是我只能写下首先想到的几个关键词:罪责、羞耻、文明,然后尝试将它们勾连在一起。


作为集中营看守的汉娜只是不经思考地执行着命令,她会想到执行这些命令意味着屠杀吗?如果她应该因为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受到处罚,那为什么这么多执行屠杀命令的人里,只有这么少的人最终被送上被告席?为什么“只是个别人被判刑,得到惩罚,而我们下一代人要在恐惧、羞耻和罪责中沉默下去?”如果集体罪责可以因为法不责众、或者因为面目模糊的个人融入庞大的集体而被赦免;如果下一代与父母划清界限、“和整整一代的作恶者、旁观者与无视者、宽容者以及接受者划清界限”就能消除因羞耻引发的痛苦,从而从父辈罪责中脱身;那么这份出于集体的罪责难道就能被消解为“个体罪责”和“个人行为”吗?


汉娜是集体罪行里的帮凶,也是大时代洪流中的一粒细沙。她的文盲曾经让她自卑、混乱、生硬和被动。为了维护她的尊严,她不惜以承认罪名的方式来隐瞒自己是文盲是秘密,这个很让人费解的行为又引出了“羞耻”。汉娜为自己是文盲而羞耻;“我”为爱过一个凶手、与她保持过一段禁忌之恋而羞耻;“下一代”为骇人听闻的历史而羞耻。但在审判人员义正词严地谴责汉娜和其他看守的罪行的同时,他们又把因取证需要前往以色列这项司法程序和度假结合在一起:他们既在严肃地审判罪行,又在理所当然地享受出公差的乐趣。这段讽刺的设计,不也是作者极其辛辣的质问?


有本书叫《语言与沉默》,我因为自己水平还不足以看懂,所以之前开了个头就没看下去了,但其中有一段话我一直印象深刻:“我们是大屠杀时代的产物。我们现在知道,一个人晚上可以读歌德和里尔克,可以弹巴赫和舒伯特,早上他会去奥斯维辛集中营上班。要说他读了这些书而不知其意,弹了这些曲而不通其音,这是矫饰之词。”这段话和《朗读者》一样让我思考文明的意义:汉娜作为一个文盲,一个未经文明化的人,她对文明有所景仰,于是最终学会了读和写,学会了表达自我,得以通过阅读那些与集中营相关的书籍来整理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的罪行。而那些下令屠杀的人,正是上层的“文明化”的人。所以文明的意义是什么?文明能避免暴行吗?文明能使人反思罪责吗?


评论(6)
热度(21)
©Vin尋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