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尋

书摘

《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田野中国)》黄盈盈


一 “性”与“性/别”的概念创造及扬弃

“性/别”显然超出了仅仅把性局限在异性恋关系、局限在**插入**的行为、局限在男主动女被动的性角色想象、局限在性病/艾滋病或者生殖道感染的疾病范畴之内。它与“权利”有着重要的联系,但是权利话语不是它的全部,或者更确切地说,要更为复杂地看待权利(远远不只是一个口号或者某种理想状态、胜利的假象)。它拓宽了对于情欲的想象,传达了更为积极与正面的声音。它为各类性及性别少数人群,比如性工作者、跨性别、虐恋等人群的生存权利与主体能动性创造了空间;关注到被社会做滥性化标定的豪爽女人们,也不忽略被社会做无性化标定的感染者人群、残障人群、儿童、老人等人群的情欲自主权与情欲实践。

在我看来,性/别的认知框架,遵循的正是历史社会建构论的视角,尤其是何春蕤老师,非常强调历史脉络。性/别挑战的是那些被想当然地污名化的性及性别现象,揭示其被建构的过程以及其间的权力关系。这种试图揭开性的污名化标签及其过程的知识框架,能够更好地正视人们的日常生活逻辑,敢于直面性及性别的多元存在及其变化,透视日常生活的复杂政治。同时,也对被不断简化与口号化的权利、多元以及身份政治的问题,保持了一贯的警惕与批判性态度……


*既然全书都是围绕“性/别”展开的,我顺便去找了"性/别"的定义详析~(来源:国立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

  1. 超越简单二分:「性别」并非简单的男女两性分野,而是还有其他许多可能,例如各种揉合或跨越性别的呈现和认同。「性/别」因此以中间的斜线来凸显「性别」内部的多元流动、暧昧复杂、分裂不稳,性别也自此成为预设了跨性别的理解。

  2. 紧密相连而相对独立:「性/别」在视觉上一方面维持了「性别」与「性」的交集,另方面斜线也明确指出两者不可化约。性别无法专断的指定或限制其性实践或欲望,性也不必然受制于异性恋的性别角色想象。

  3. 多元差异的「性」:「性/别」的斜线表达了「性」中有「别」(差异),指出「性」的多元异质和内部差异,以及社会文化对不同性相所赋予的阶序位置,及其中存在的压迫关系,这些都构成了性政治的内涵。

  4. 纠葛其他社会差异:「别」包含各种差异,不仅止于性别与性领域内的差异,因此「性/别」的斜线也表达了性别、性、与其他「社会差异」(阶级、种族、年龄、身体……等)的复杂关连


*感谢@雁如 女士的追问,才让我去好好查“性/别”的具体含义,不然我应该就只能答出“大概就是gender & sex吧”、“斜线反正就代表很多元包容的意思”这样的答案哈哈哈哈哈

评论
热度(101)
  1. 共5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Vin尋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