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尋

书摘

《牛津通识读本:文学理论入门》


作者:[美]乔纳森·卡勒

译者:李平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意义、意图和语境

一部作品的意义并不是作者在某个时刻脑子里所想的东西,也不单单是文本内在的属性,或者读者的经验。意义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概念,因为它不是简单的,或者可以轻易决定的东西。它既是一个主体的经验,同时又是一个文本的属性。它既是我们的知识,又是我们试图在文本中得到的知识。关于意义的争论永远都是存在的,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没有定论的,永远有待决定的,而结论又总是可以改变的。如果我们一定要一个总的原则或者公式的话,或许可以说,意义是由语境决定的。因为语境包括语言规则、作者和读者的背景,以及任何其他能想象得出的相关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说意义是由语境限定的,那么我们必须要补充说明一点,即语境是没有限定的:没有什么可以预先决定哪些是相关的,也不能决定什么样的语境扩展可能会改变我们认定的文本的意义。意义由语境限定,但语境没有限定。

……

对于解释学的阐述常把恢复解释学怀疑解释学区别开来。前者力图重新建构产生作品的原始语境(作者的处境和意图,及文本对它最初的读者可能具有的意义),而后者则力图揭示文本可能会依赖的、尚未经过验证的假设(政治的、性的、哲学的、语言学的假设)。前者力图使当今的读者接触文本的原始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评价文本及作者;而后者则常常被认为否认了文本的权威性。不过,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不可逆转的:恢复解释学把文本限定在某些与我们所关心的相去甚远的、假设的原始意义上,因而可能会缩小它的力量;而怀疑解释学也有可能从不为作者所知的方面去评价一个文本,所以它可以引导并帮助我们对当代的论题进行再思考(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会打乱作者的假定)。比这个差异更有针对性的也许要算是以下两点之间的区别了:(1)认为文本从其作用上说有值得注意的事情可讲的解读方法(这既可能是恢复解释学,也可能是怀疑解释学);(2)“表征型”解读,把文本作为非文本的东西的表征,作为某些假设为“更深层的”东西的表征,认为这才是意义的真正来源,它可能是作者的精神生活,或是某个时代的社会张力,或是中产阶级社会对同性恋的恐惧心理。表征型解读忽略对象的特殊性,认为它只是别的什么东西的符号。因而,作为一种解读方法,它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的。


*我真的好喜欢这本书严谨的行文逻辑,跟着它的逻辑走,也是阅读时的一大享受~~

评论(2)
热度(35)
©Vin尋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