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尋

书摘

《返归未来:银幕上的历史与社会》


作者:戴锦华,王炎

出版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七 人文、电影遭遇网络

上编 大众解体与欣赏分众

戴锦华:当前最大的变化或许是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制造了消费、接受、选择上南辕北辙的巨大庞杂的文化分众。大众的概念自身已解体了。某些极为强烈、突出的流行元素大都只属于某一个或几个(网络)社群——文化研究者也许会使用“趣缘社群”的概念,即由共同趣味形成的社群,它们或大或小,但是今日的流行、选择、接受、生产,便是在这样一些越来越分散化、碎片化的社会生态中发生。这使得某些传统意义上的定量分析失效。诸如老师或研究者提问:如果你不读狄更斯了你读什么?被问及的人可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问题的预设是在相对经典的“文学”定义内部发生的,狄更斯之外或与狄更斯相对的,是斯蒂芬·金、J. K.罗琳或者《暮光之城》。问题无法触及或覆盖的是,被问者或许根本不“读”“文学”,他们的文化消费主要坐落在某个游戏社群及此款此类游戏的文字衍生品之上;或者,他们属于某一个流行文本(小说、电影、电视剧、视频、游戏等)所形成的粉丝群落或者同人群落。在类似群落中,他们不仅“读”,而且写。但类似的群落又可能被不同CP向切分成更小的甚至互不兼容的社群。粉丝、同人文化早已被纳入了文化工业之中,因此我们不再能简单地区分文化产品产业链的上下游、生产者与消费者、作者与读者……英文中的一些新词,如playbour、prosumer,即我们所谓的数码(/游戏)劳工、生产—消费者也因此而出现。


@Godot 感觉这是个需要时刻keep in mind的大背景,大众的消解与分众的流行,所以如果要用一个词去代表一个群体,需要把in what context想得很清楚,才能确保那个词是用得准确严谨的,并且还得有动态意识,认识到此时的定义和条件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比如我们那天说的饭圈研究去年的积极正面倾向和今年的批评负面倾向(感觉,要晕了哈哈哈哈~

评论(1)
热度(36)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Vin尋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