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尋

学渣的2020年书单

*只记看完整本和看了七八成的书,只看了几章或者还没看完的就不记了~

*排序基本按照阅读顺序(但记着记着就乱了~~

*在读书的“看过”跟“读懂”跟“弄透”三个阶段里,我大部分只停留在“看过”的阶段()


小说:13本

1. 《台北人》

作者:白先勇

2. 《孽子》

作者:白先勇

3. 《使女的故事》

作者:[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陈小慰

4. 《断代》

作者:郭强生

5. 《老人与海》

作者: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者:陈良廷等

6. 《美丽新世界》

作者:  [英]阿道思·赫胥黎

译者:黄津

7. 《查令十字街84号》

作者:  海莲·汉芙
译者:  陈建铭

8. 《呼啸山庄》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译者:杨苡

9. 《肉桂色铺子及其他故事》

作者:布鲁诺·舒尔茨

译者:陆源

10. 《霍乱时期的爱情》

作者:[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杨玲

11. 《呼兰河传》

作者:萧红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12. 《生死场》

作者:萧红

13. 《窄门》

作者:[法]安德烈·纪德

译者:顾琪静


非小说(人文社科、心理通识等):45本

1. 《牛津通识读本:文学理论入门》

作者:[美]乔纳森·卡勒

译者:李平

2.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作者:唐晓峰

3. 《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

作者:周逵

4. 《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

作者:邵燕君

5.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林信宏

6. 《现代性与大屠杀》

作者:[英国]齐格蒙·鲍曼

译者:杨渝东,史建华

7. 《文学回忆录》

口述:木心

记录:陈丹青

8. 《第二性》

作者: 波伏瓦

译者:郑克鲁

9. 《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

作者:黄盈盈

10. 《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

作者: 邵燕君 主编 / 王玉玊 副主编 

11. 《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

作者: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古芭

译者:杨莉馨

12.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第二版)》

作者:陈思和

13. 《牛津通识读本:性存在》

作者:[英国]韦罗妮克·莫捷

译者:刘露

14. 《关于他人的痛苦》

作者:苏珊·桑塔格

译者:黄灿然

15. 《论摄影》

作者:[美]苏珊·桑塔格

译者:黄灿然

16. 《牛津通识读本:医学伦理》

作者: [英]托尼·霍普

译者: 吴俊华,李方,裘劼人

17.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18. 《文化现代性的视觉表达:观看、凝视与对视》

作者:吴靖

19. 《消费社会》

作者:(法)鲍德里亚

译者:刘成富,全志钢

20. 《万历十五年》

作者:(美)黄仁宇

21. 《后真相时代》

作者:[英]赫克托·麦克唐纳

译者:刘清山

22. 《掩饰:同性恋的双重生活及其他》

作者:[美]吉野贤治

译者:朱静姝

23. 《牛津通识读本:福柯》

作者:[美]加里·古廷

译者:王育平

24. 《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

作者:[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刘北成、杨远婴

25.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作者:葛文德

译者:彭小华

26. 《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

作者:乔纳森·海特

27. 《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

作者:贺桂梅 

28. Fan Cultures

作者:Matthew Hills

出版社:Routledge

29. Fandom: Identities and Communities in a Mediated World

Edited by Jonathan Gray, CornelSandvoss and C. Lee Harrington

30. 《返归未来:银幕上的历史与社会》

作者:戴锦华,王炎

31. 《互动仪式链》

作者:  [美]兰德尔·柯林斯
译者: 林聚任/王鹏/宋丽

32. 《女性与权力:一份宣言》

作者:[英]玛丽·比尔德

译者:刘漪

33. 《中国女性社会学:本土知识建构》

作者:张李玺

34. Framing Fan Fiction

作者:Kristina Busse

35. 《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

作者:亨利·詹金斯

译者:杜永明

36. The Darker Side of Slash Fan Fiction :Essays on Power, Consent and the Body

作者:Ashton Spacey

37. 《性之变:21世纪中国人的性生活》

作者:潘绥铭,黄盈盈

38. 《未完成的现代性》

作者:李欧梵

39. 《新自由主义简史》

作者:大卫·哈维

译者:王钦

40. 《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作者:[德]韩炳哲

译者:程巍

41. 《她身之欲:珠三角流动人口社群特殊职业研究》

作者:丁瑜

42. 《怀旧的未来》

作者:[美]斯维特兰娜·博伊姆

译者:杨德友

43. 《我的二本学生》

作者:黄灯

44. 《巨浪下的小学》

作者:[英]理查德·劳埃德·帕里

译者:尹楠

45. 《女性幻想男男之爱:中国网络耽美与酷儿性研究》(phd thesis)

作者:周舒燕


脆皮鸭:4本

1. 《残次品》

作者:priest

2. 《吞海》

作者:淮上

3. 《灰塔笔记》

作者:空灯流远

4. 《向死而生》

作者:客兮


【推荐】(不是什么文评,就是学渣的读后感~)


*今年最想卖安利的小说

两本同志小说,白先勇的《孽子》和郭强生的《断代》,建议先看白先勇后看郭强生,这是两个年代的同志故事。前者同志尚为世不容,失去窝巢的青春野鸟围绕在隐秘的“王国”抱团取暖,焦灼轮回着寻找自己的灵魂;后者发生在同志平权已迈出很大步伐的当下,“同志文化“甚至成为了新兴的、待开拓的消费市场,青春健美的男同女同成为边缘的主流,老弱病残者却成为了圈里圈外的双重他者,边缘中的边边缘。

《孽子》

那些故事的主角,都是若干年前,脱离了我们的国籍,到外面去闯江湖的英雄好汉。有的早已失踪,音讯俱杳。有的夭折,墓上都爬满了野草。可是也有的,却在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后,一个又深又黑的夜里,突然会出现在莲花池畔,重返我们黑暗的王国,围着池子急切焦灼地轮回着,好像在寻找自己许多年前失去了的那个灵魂似的。

《断代》

他们要的是天王天后的站台,要的是华丽梦幻彩光的加持,要异性恋对他们敬爱地拍拍手,说加油之外,并把他们视为潜力市场而不敢怠慢。这是共同的时代大梦,有了消费才会有声音,才可以全新姿态出场(出柜?)。在同志身份首次成为公共议题的十余年前,死亡孤独与病老穷丑还离他们太远。

……

我甚至开始怀疑,同志原来只是个形容词而非名词。就像是“多元的”社会、“开放的”时代,现在我们有了“同志的”文化。

……

这个世界到今天只走到了青春健美的男孩们高呼同志无罪,没有人可以告诉他们接下来该怎样面对老与丑、病与残。


两本萧红,《生死场》和《呼兰河传》。萧红的小说有种原生态的跳动的生命力,展现了粗犷糙野的北方村庄百姓生活。《生死场》冷峻而现实,给人的冲击力极强;《呼兰河传》延续了冷峻,更加沉稳成熟。却又多了几分怀旧的温情。

《生死场》

深秋秃叶的树,为了惨厉的风变,脱去了灵魂一般吹啸着。马行在前面,王婆随在后面,一步一步屠场近着了;一步一步风声送着老马归去。

《呼兰河传》

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头上了,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那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一本瑰丽语言的盛宴,者布鲁诺·舒尔茨的《肉桂色铺子及其他故事》。才疏学浅的我甚少接触像这样想象夸张奇妙、意象丰富奇特、语言浓墨重彩的作品,哪怕我看到第三遍依然不太能真正读懂,同时又一再为他的语言(包括翻译的语言)惊叹。

《肉桂色铺子及其他故事》

炫目的阳光下,我们沉迷于那本宏伟的假日之书,其纸页如烧如焚,淌着金黄梨子的甜美果浆。流光溢彩的早晨,阿德拉从外面回来,宛若波莫娜从清朗白昼的火焰中显形,她菜篮中五色斑斓、美轮美奂的朝晖不断往外倾泻:樱桃闪闪发亮,透明的表皮下汁液饱绽,神秘黑莓的芬芳比它们的口感更胜一筹,而杏子金灿灿的果肉蕴含了那些悠长下午的精髓。这首水果的纯诗旁边,她还倾倒出富含营养、状如琴键的小牛排,以及死章鱼或死海蜇似的藻类蔬菜。这堆食材是为一顿风格未明的正餐而准备的,是产自大地的绿色烹饪原料,还散发着清新质朴的乡野气息。

……

直到今天,我才终于理解父亲孤独的英雄主义,他单枪匹马发动战争,企图打败使这座城镇窒息的、无边无际而又根深蒂固的空虚乏味。他孤立无援,得不到我们认可,这个乖僻的男人捍卫了已经失落的诗意理想。他是一爿奇妙无比的磨坊,无聊时日的糠麸倒入其漏斗之中,经过加工而大放异彩,馥郁芳香,极具东方韵味。但是,这位超自然魔术大师的恢宏戏法我们已司空见惯,往往将他魔幻国度的赐予视作理所应当,其实正是它将我等从枯燥日夜的昏昏欲睡中拯救出来。阿德拉轻率无知、唐突莽撞的破坏行径并没有招致训斥。相反,我们怀揣丝丝缕缕卑劣的喜悦、不光彩的满足感,认定父亲的放诞之举受到了遏制。尽管我们对这些行为欣赏备至,却忘恩负义地拒绝承担应尽的责任。或许这背叛里不乏对大赢家阿德拉的秘密崇拜,我们含混地赋予她某项使命,那份职守与更高秩序的权力相对应。父亲遭到众人出卖,于是从他荣耀一时的战场上撤离,丝毫不加以反抗。没有动刀动枪,他把昔日辉煌的领土交到敌人手中,自我放逐,退入走廊尽头的空屋子,在此与世隔绝。

我们已将他遗忘。


*今年最想卖安利的非小说

关于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邵燕君),带着一种谦卑而挚诚的文化精英情怀去讨论网络时代的文学,书中显示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对网络文学的热爱让我看得很有共鸣和感触。

《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

还是那句老话,不熟知一个时代的气息如何勾画一个时代的灵魂?如果说文学是一个社会的梦幻空间,那么,文学批评者的工作就有点像释梦师。我们要在作者有意识的书写背后,读出一个时代的集体无意识;在貌似肤浅的流行背后,读出人们深层的怕与爱;通过文学潮流的兴衰把握时代精神的走向。这是当代文学研究最迷人的地方,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当代文学研究还有一个迷人的地方是它的介入性。我们的解读和判断或多或少能影响到作家的写作、读者的阅读,乃至文学史的选择,多奢侈啊!通过一种专业性的工作,你不但可以更有效地认识你所身处的世界,并且还有可能,哪怕是那么一点点,改变你将要身处的世界。

……

我们研究网络文学不是为了割裂文学传统,恰恰是为了延续文学传统,而我们的入场式研究可以是一种引导式的介入。当然,在网络时代任何精英的引导都必须是自上而下式的而不是自上而下式的。我们必须从“象牙塔"进入”控制塔“,按照网络文学场域自身的逻辑去影响网络文学的发展。


关于LGBTQ平权的半自传作品《掩饰:同性恋的双重生活及其他》(吉野贤治)。首先要说作者的文笔很真挚动人,他写自己的爱情经历有好几次都看哭我。然后他基于自身观察与学术研究,揭示出少数/弱势群体为了融入主流,必须掩饰自身特性以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本书的主题虽然是同性恋,但它事实上也涉及了一切“非主流”人群的境况,指出掩饰的要求实际上是对权力的剥夺。

我们从矫正过渡到冒充,再走向掩饰。随着我们进入掩饰阶段,同性恋者离完全平等也越来越近了。然而在此过程中,同性恋者对同化的态度却变得更加地摇摆不定。虽然大部分的同性恋者都在努力抵抗矫正和冒充,但很多人却欣然掩饰。他们并不觉得掩饰——甚至是被迫掩饰——会对人格造成伤害。然而,我们不应该对强制性的同化掉以轻心。毕竟,凭什么同性恋者就必须掩饰自己呢……掩饰的要求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它直指不平等的心脏地带——它让一类人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就是比其他人更高级。当异性恋要求同性恋掩饰时,他们是在要求我们变得渺小,要求我们放弃异性恋所拥有的权利,最终放弃平等。


对粉丝/同人研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Fandom: Identities and Communities in a Mediated World( Jonathan Gray, CornelSandvoss and C. Lee Harringto),Framing Fan Fiction(Kristina Busse)。


希望通读文学常识的朋友可以看《文学回忆录》(木心口述,陈丹青笔录)。这本书是木心老师的文学课,涵盖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概述与简评。读这本书会有种老先生真的站在讲台对你娓娓讲授的身临其境之感。很适合每天睡前看一节。


对明史有兴趣、又喜欢把历史当故事读可以看《万历十五年》(黄仁宇)。他从点及面,写某个特定时间段的某些人物的思想与行动,以及这些思想与行动如何对大历史造成影响。每个人都在时代的掣肘与限制中按照其合理的逻辑作出决定,而这些决定又往往影响深远。


*今年春夏秋冬各读了一本脆皮鸭,四本都很喜欢,有空再详细写~






评论(38)
热度(431)
  1. 共5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Vin尋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