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尋

2021 | 书单及读后感

*排序基本按阅读时间顺序,有些随意~

 

非虚构


1.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作者:[奥]斯特凡·茨威格

译者:徐友敬等

本书是茨威格临终前几年的流亡岁月里写成的自传体作品。一个历经沧桑的老者与时代交织的自己平生回忆娓娓道来,充满时代烙印,反战意识浓厚且贯穿全书。他的信念始终是世界主义的,他一心想做世界公民,他的心里没有国界,没有种族隔阂,因而“今日世界”的种族仇恨使他痛苦不堪。他怀着无比深情回忆昨日世界的繁华与和平,又怀着无比沉痛见证今日世界的衰败与残酷。“战争的影子将贯穿我们全部的时代……而且,只有经历了光明和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才算真正生活过。”


2. 《回归故里》

作者:[法]迪迪埃·埃里蓬

译者:王献

本书的作者算是被排斥被放逐(同时也在自我放逐)“三重他者”,他是同性恋者,是黑人,也是劳工阶级。在这部自我反思性的社会学著作里,他从阶层分化的角度反思了自身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他出身于底层,又通过读书逐渐成长为知识分子,最终实现阶层跨越。他的主体性建立过程是不断在底层劳工与知识分子阶层间拉扯的。他勇敢地剖析自己对父母所处阶层的不屑,反思阶层固化的深层原因,同时也涉及关于有色人种及同性恋群体的讨论。


3. 《阅读浪漫小说:女性,父权制和通俗文学》

作者: [美国]珍妮斯•A. 拉德威 

译者: 胡淑陈 

作者讨论了美国商业化浪漫小说产生并流行的背景,通过对女性读者群体的访谈和观察来讨论女性阅读浪漫小说的原因、浪漫小说于她们的作用与意义,指出阅读浪漫小说的行为于女性而言是对传统社会角色带来的压力的逃避,情感补偿与精神复原,也是女性建构自身主体性的一种柔和探索。她特别提到了女性对悦己的愧疚感以及愧疚感产生的原因——女性作为家庭服务者的传统社会分工,同时也指出了浪漫小说的抗争性不足。


4.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作者:[美]罗伯特·麦基

译者:周铁东

本来对写作指导类书籍不太感兴趣,但这本书实在很值得推荐。它不止有许多睿智精炼的“金句”,它还教我们在创作故事时的思考方法,从题材类型、世界设计、角色设计、故事设计各个角度,手把手地指导创作。读这本书有门槛,他在里面举了无数例子都是好莱坞著名电影,但我很大部分都没有看过,所以看这本书时也是半懂半不懂。总的来说我觉得读这本书很有启发,就算读了也写不好,但我以后至少有了一点点知识,去看别的写得好的作品是为什么写得好。


5. 《天真的人类学家》

作者:[英]奈吉尔·巴利

译者:何颖怡

一本读起来很开心的书,写作者前往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进行的两次田野调查。但它不是什么人类学专著,它更像是一个人类学家关于自身田野经历的游记,絮絮叨叨,充满吐槽幽默 。他吐槽自己申请签证以及在海关遇到的官僚作风,被拖延、被无视或被粗暴对待;写在多瓦悠村如何被村民坑钱、偷东西、骗好处,但同时又如何受到淳朴村民的热情欢迎及友善嘲笑;他在去电影院的路上被一头雌性猩猩看上了,于是带着猩猩进了电影院“约会”,弄得人仰马翻;最后他希望研究的东西没能研究到,但他带回了丰富多彩的一段人生经历,许多好笑又好玩的回忆。

 

6-9.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冊1-4)

作者:《巴黎评论》编辑部

非常好看的知名作家访谈系列,读起来很愉悦,也时被激励被启发。大多作家受访时都已届中老年、功成名就,采访内容以回顾作家整个写作生涯为主,漫谈作家的成长经历、生活日常、写作的经历与思考,讨论他们的成名作,以及未来的创作计划。每个作家的出身阶层、个性、写作经验、对待写作的态度、对待“作家”这个身份的态度有相似也有迥异之处,让我深刻认识到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噗)。


10. Men and Masculiniti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作者:Geng Song & Derek Hird

本书分六个部分分析当代中国男人与男性气质,分别是:电视里的阳刚、生活方式杂志里的阳刚、网络上的阳刚、工作上的阳刚、休闲上的阳刚以及家庭里的阳刚。就,看看吧,挺有意思。


11. 《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王兰

本书算是一部关于社会无处不在的厌女症现象的剖析与杂谈,作者举的例子比较芜杂,像是全方位大包围地去谈论厌女的具体事例及其背后的因由。她指出厌女体现在男人身上是对女性的蔑视,在女性身上是对自我的厌恶。最后的结论是女性主义者是意识到自身厌女并与之作斗争的人,女性主义实际上是女性的自我和解。同时她也提到了男性的两种自我厌恶,对“身为男人”的厌恶,与对“不够男人”的厌恶。男人需要如何自我和解,本书没有答案。


12. 《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重读)

作者: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古芭

译者:杨莉馨

经典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著作,里面提到的很多文学文本我都没读过,所以读这本书有些艰难,只能每隔一段时间重读。它探讨了女性作家的身份焦虑及应对策略,分析她们在父权文学传统下及社会传统性别分工框架下的对抗、协商、迂回与分裂。这些主体性建构过程中的困境和挣扎体现在文学文本中,与艺术创作的冲动彼此冲突。说实话还是需要足够的文本知识储备才能顺利读懂这本书,等未来我再回来重读吧。


13. 《圆圈正义:作为自由前提的信念》

作者:罗翔

这本书虽然有谈法律,但重心不在法律,而在作者对社会、人生、责任感等的思考。其实我没完整看过罗翔老师的课堂视频,我是从零星散乱的访谈小视频和他本人的微博里知道这个人。在我看来他充满了温柔的悲悯和责任心,有苛于律己、责己的自省,也有理想主义的勇气。“我一直想做一个勇敢的人”,且我们要“爱具体的人”。

14. 《目光》

作者:陶勇,李润

看这本书主要会被陶勇医生的人格魅力和涵养吸引。他在书里重述了自己被砍伤的经历,由此延伸谈及自己从医多年见过的患者和家属,在他成长路上给予过帮助和激励的家人及良师益友,在医院这个最能看到生死、困境、痛苦和人性光辉的地方所得到的感悟。除了专业知识,他通过博览群书累积了深厚的底蕴,从医多年的经历也使他能透过生死看得更深更远,也更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我在这本书里读到了温润、坚韧、善良、“少年”意气和大爱。

 

小说

 

1.《鼠疫》

作者:阿尔贝·加缪

译者:李玉民

这本书是跨年读的。我读到的除了一场无人可置身事外的疫症、疫困之城中抗争的普通人的生与死,也读到平凡人生活里的一种永恒的危机感——即便在欢庆热烈的气氛里,这种潜伏的仍如影随形。本书并没有刻意树立英雄,着力书写壮烈的牺牲(尽管塔鲁最后与病情的坚韧搏斗还是让我很感动),加缪强调“适当地重视英雄主义"及”赋予真理其原本的面目“,用“历史学家的笔法”,平实地写每个人面对疫情、面对生活偏离正轨时,如何努力维持平衡、坚守岗位的故事,在我看来算是一种平凡众生对英雄主义的另一种诠释。


2. 《动物农场》

作者:[英]乔治·奥威尔

译者:荣如德

历久弥新的反乌政治寓言,反讽力透纸背,看得人心惊肉跳。农场的动物怀着追求自由平等、反专制反压迫的理想对人类展开了一场革命,把剥削它们劳力的农场主赶走,然后建立了自己的管理秩序与团队,在农场实现了动物自治,建立了属于动物的乌托邦。动物中最有智慧的猪被推选为领袖,每只动物都发挥所长,为共同的目标贡献力量。而权欲却悄无声息地侵蚀这个乌托邦。先是一些小利益被猪占据,再是管理层的内斗使有能者被驱逐,渐渐地动物里重新出现了阶层,猪领袖掌握着舆论的咽喉,篡改了历史记录,通过武力镇压甚至屠戮,开启高压统治,专制与压迫重新回到了动物农场。最后猪像人类一样用两条腿站立,与人类举杯祝酒,商讨如何对付与摆平下层阶级,故事就在这恐怖的氛围里结束。


3. 《人间失格》

作者:[日]太宰治

译者:竺家荣

看豆瓣书评,看到有一条大意说这本书,能看懂的人一看就懂,看不懂的人怎么看都理解不了,我想我得把自己归类到看不懂的行列。叶藏仿佛从始至终都带着一种自毁倾向,他像个从来不应该存在于世的人,与整个世界格格不入。他无止境地颓废着,厌恶着,堕落着,然后在种种不幸的遭遇面前重复前面的状态。之前看赖香吟的《其后》说太宰治是爱生的,说实话从《人间失格》里我读不出爱或不爱,我只读出了一种自我放逐、以及被主流放逐的边缘感。全文唯一打动的我就只有老板娘这句:“我们认识的阿叶……也是一个天使一样的好男人呐。”所以说,我果然是看不懂的那群俗人。


4. 《看不见的城市》

作者:[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张密

适合当睡前读物的一本书,像游记、寓言、散文诗,或者像一场文字游戏。它的每个章节都很短,语言空灵轻盈幽默,很适合每天读一小段。由于叙述视角和时间空间都游移不定,我一开始读不太进去,后来却愈发感觉到它的妙。本书写了许多想象中的城市:“所有城市都是虚构的……每个章节都应提供机会,让我们对某个城市或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反思”。本书反思的不仅是城市的许多面向,也反思我们的生活、欲望、话语与时代。它值得反复阅读,也许每次都能发现一些新东西。


5. 《长日将尽》

作者:[日]石黑一雄

译者:冯涛

“石黑一雄的文学创作的三个关键词是‘时间、记忆与自我欺骗’”。这是一个传统英式大管家史蒂文斯年老时的自我叙述,他在前往会见旧同事肯顿小姐的途中,一路回忆自己的管家职业生涯,阐释对其而言伟大管家最重要的品质——尊严,以及其含义。史蒂文斯是个十分得体有修养的老人,拥有克制、沉稳、敬业的性格特质,有能把一切事务安排得有条不紊的能力,职业素养极高,无疑是一位极优秀的传统英国大管家。但在他仿佛娓娓道来的自我叙述里带着避重就轻的躲闪。随着他的叙述,我们发现他为了成就其事业追求,在父亲离世及(心中暗自倾慕的)肯顿小姐离去之时皆选择了紧守岗位,克制内心情感,为雇主达林顿勋爵提供了一如既往专业的面面俱到的服务。再然后,我们得知他所追求的尊严,指的是为伟大的、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士绅提供专业的管家服务,“良禽择木而栖”,这是他一生的追求,然而他的雇主,尽管确实是位伟大体面的绅士,却最后成为了纳粹的帮凶,身败名裂。史蒂文斯所仰赖实现人生终极理想的雇主以及其供职的达林顿府都在最后失去了光环,那么他该如何面对这个蹉跎一生一场空的事实?他拒绝面对。于是我们看到了他叙述里的迂回,刻意模糊记忆,充满自我欺骗。故事的结尾並未揭穿史蒂文斯点到为止的回忆,他也並未完全与自我和解,也未能够释然坦然地承认这场非他之罪的失败,但他还是在自我对话的过程中稍稍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归根结底,我们别无选择……你我之辈,只要是至少曾为了某项真实而有价值的事业而竭尽绵薄、稍作贡献,谅必就已经尽够了&值得为之自豪和满族的就在于这献身的过程本身,而不应计较其结果究竟如何。”


6. 《夜里老鼠们要睡觉》

作者:[德]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译者:任卫东 / 邱袁炜

这是一本短篇故事集,书名来自于当中其中一个故事:一个九岁男孩的房子遭到轰炸,他四岁的弟弟被埋在废墟之下,去世了。小男孩一直守在废墟前,因为他听说老鼠会吃死人,而他希望能保护弟弟。于是一个大人告诉他:夜里老鼠们要睡觉,你夜晚可以回家休息。本书的故事全部关于战争。作者不常对战争作正面描写,而是用侧面的细节来反映战争对普通人、特别是那些被送上战场的年轻人们带来的伤害。《许多许多雪》里,他写一个孤独的战士,在满目积雪的寂静里时刻戒备敌人的冷枪,终于他在这漫长的恐惧里放声唱起了圣诞歌;《保龄球道》写的是两个受命埋伏射击的士兵,在不断的开枪射杀与提防被射杀的漫长重复里苦中作乐;《火车、下午和夜晚》我最喜欢,火车是战争与被送往战场的人,它们经历过欢愉、振奋与幸福的夜晚,也经历过黑暗、血腥与残酷,它们无止无尽,“没人保证它们能死在家乡。它们无休无止地在夜里奔跑,只有病了的时候,它们才休息。它们没有目标”。


7.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作者: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译者:陈以侃

本书给我的最大印象是感人肺腑的普世共鸣。书的标题似乎很诗意浪漫,但其故事背景实际发生在一个粗砺荒凉的地方,加拿大的布雷顿岛,“一个对很多加拿大人来说都颇为遥远的地方,但它又以海岛风光和与世隔绝而闻名”。全书有七个故事,都以布雷顿角岛上居民的人生经历展开。这些居民皆出身贫苦,家里以捕鱼、畜牧或挖矿为生。随时代变迁,年轻人逐渐迁离这偏僻地,留下的多是老弱病残。七个故事之间并无关联,发生的地点也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它的故事都在围绕着这几组主题,以这些主题能引发普通的共鸣:人与自然的关系、衰老与死亡、基层劳动者的辛酸及阶层固化。


8. 《蝲蛄吟唱的地方》

作者:【美】迪莉娅·欧文斯

一本关于女性生命轨迹的书,很有灵气,也很让我触动。本书写了“湿地女孩”基娅的故事。她出生成长于湿地贫困破落的棚屋区,是当地与黑人一同受到歧视的“穷白垃圾”。她的家人从十岁起就陆续离她而去,留下她独自在这片自然中求生。她的生命与湿地连结,她从自然获得力量,“自然养育了她,教导了她,保护了她,而当时没有其他人愿意这么做。如果她异于常人的行为导致了某些后果,那也是生命基础核心的自然选择。”也有一些人走进她的生命,怀着善意或恶意,这本书写了这个独特的女性一生中遭遇的离弃、孤单、自立、关爱、初恋、情欲、伤害、阴暗,以及平静的归泊,基娅这个女性形象挺与众不同,她没有接受太多社会的规训,她依凭着自然自我摸索并建构主体性,她的经历和精神世界很触动我,并且那种触动是从最初的怜爱到随着她的成长,变成一种尊敬。最后,本书的爱情线真好看,好久没看过这么清新自然不造作的爱情了,好美。


9.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

作者: [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译者: 易丽君 / 袁汉镕

虽然波兰作家的作品我可能就只读过这本和舒尔茨的《肉桂色铺子》,但也许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两部作品的共同点就是语言瑰丽斑斓,充满奇幻灵动的想象和隐喻,带着寓言的色彩。它的叙事是碎片式的,展示了一个虚构的地方太古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几代淳朴村民的命运,囊括了人生的喜怒哀乐与生老病死,充满原始生命力。


10. 《平原上的摩西》

作者:双雪涛

“只要你心里的念是真的,只要你心里的念是诚的,高山大海都会给你让路,那些驱赶你的人,那些容不下你的人,都会受到惩罚。”我想本书收录的大部分小说都可以用这句作为引子。这些小说都是关于东北被时代洪流推着走的基层普通人,大背景是重工业的衰落,工人下岗潮,阴郁寒冷的天气,与苦闷压抑的社会氛围。《平原上的摩西》围绕一宗连环谋杀案来讲两代人的命运,以每个人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最后串联出一个唏嘘的故事。虽然这是最出名也最受赞誉的一篇,但带给我的触动其实没有很多;《我的朋友安德烈》我最喜欢,关于一个思想天马行空、天性自由勇敢的少年如何不断被教育体制和社会体制压制与消磨、他又如何在现实的牢笼里始终坚韧捍卫着灵魂的自由与人性的故事;《跛人》像在写一个人的三个自我:有些随波逐流的、对欲望与放纵有憧憬、却没有勇气、被束缚了双脚的“我”;放浪纵情、无拘无束、天真热烈地朝自由飞奔的刘一朵;被现实摔打得伤痕累累、在苦难前剩下吹嘘与自嘲的“火车上的跛子”;《无赖》全篇都是生活难以为继的摇摇欲坠与压抑感,反复出现的那盏开关坏掉的台灯像是生活仅存的希望,结尾酒瓶在脑袋炸开,工厂的机器同时爆发出轰鸣,像是压抑到最后,从生命里燃烧炸裂的呐喊。


11. 《聋哑时代》

作者:双雪涛

双雪涛常写全国下岗潮、东北大工厂的凋零、失业的工人父母、拮据的一家三口,这样一段辛酸的集体记忆:“那是一种被时代戏弄的苦闷,我从没问过他们,也许他们已经忘记了如何苦闷,从小到大被时代戏弄成性,到了那时候他们可能已经认命,幻想着无论如何,国家也能给口饭吃吧。”“我发现这里已经不是城郊,完全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原来的那些废弃的火车道,杂乱无章的苞米地,每天生产大量噪音的煤厂,已经消失不见,在我家原来的土地上,矗立着大片的商品房,超市,汽车的4S店,和堆满钢筋和水泥的工地。原来我所生活的城市已经变得这样大,吞噬了我所有童年记忆里的荒凉而又生机勃勃的景观,我一直以来藏在心底的属于我的故乡连同关于它的记忆,已经被巨大的推土机和铲车推倒,埋葬,我甚至都来不及看它们最后一眼,就与它们告别了。”


12. 《其后 それから》

作者:赖香吟

一开始我以为本书写的是青春的故事,“我”与“五月”两个敏感困惑的少女在青年男女执着于和自己的风车战得精疲力竭的八零年代末尾,维持着情感未能宣发的微妙关系,在不断的自我消耗与痛楚里逐渐成长。 然而事态急转直下,“五月”的自杀与我的反复回溯、质问、向内心索取答案,让我渐渐明白书封里写的“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五月的书,而是关于我自己,其后与幸存之书。”原来这是一部自我梳理的回忆性散文。 自此本书于我变得难读,尤其在我得知“五月”真有其人、她的困惑与痛苦在其离世后被反复阅读、提升到某个历史高度后,我需要不断自省,自己是不是正在以一种窥视内情的八卦心理去试图挖掘该文本的蛛丝马迹。


13-15. 《三体I, II, III》

作者:刘慈欣

整体来说《三体》让我非常震撼、佩服和尊敬。正如本书收录的大刘的获奖感言:“Clarke对太空的瑰丽想象已经渐渐远去,人们的目光从星空收回,现在的科幻小说,更多地想象人类在网络乌托邦或反乌托邦中的生活,更多地关注现实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科幻的想象力由Clarke的广阔和深远,变成Cyberpunk的狭窄和内向”。这个系列让我这个科幻小说小白把目光投向了宇宙,无论是技术锁死还是宇宙的黑暗森林法则,乃至最后的降维打击,全程高能,让我大开眼界。里面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我也十分欣赏:叶文洁是个对人性之恶有深刻体会的人,她对人类失望,因而想到引入三体文明来拯救人类,我不清楚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领悟了黑暗森林法则,但她最后尽了自己的责任点拨了罗辑,让我感受到这个人物对人类的复杂情感,她背叛了人类,但她却仍然对人类怀着某种大爱;章北海这个人物具有极强的英雄主义式悲剧性,他是个伟大的军人,从很早开始就无言地被背负了守护人类文明的责任,并且理智、有条不紊乃至冷酷无情地去执行他的计划,所以我看到有评论说他其实是第五个面壁者,深以为然;史强是个平凡英雄,他极讲求实际,从不操心自己无法控制的大事,仅专注于当前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身上有种疏朗阔达,但通过他与儿子的相处,又能感觉到他作为一个普通父亲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沧桑;玩世不恭的罗辑成为面壁者,执剑人,人类最后的守墓人,他切切实实承担了对人类的责任,不论得失、成败、毁誉,是真正伟大的人。而程心,在整本书里我最讨厌的程心,从始至终都没有成长过,没有真正反思过,我坚持她并不善良,甚至不是“普通人”,她是傲慢,她总高高在上地俯瞰众生,她的“善良”和追求是空中楼阁,不曾落到实在,不曾落到具体,她亦没什么共情,本质就是自私和利己,气得我差点在第三本最后弃书。


16. 《三体前传:球状闪电》

作者:刘慈欣

刘老师,故事很好,但真别再写女性了。林云本是多么好的一个女性形象,对武器痴迷,为达成心中理想不择手段的刚毅、韧性乃至冷酷,在某些地方我甚至觉得她像女性版的章北海。然而,然而,依然逃不过突如其来的尴尬描述:“像个做错事的小女孩”“那完全是一个找到安慰的小女孩儿的神情,我……第一次感到自己不仅是一个思想者,还是一个强有力的男人”。 我整个尴尬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除此以外,故事是好的,写科学的突破所经历的漫长试验和多次失败,无数为科学献身的人抵不过岁月的蹉跎,抵不过命运的捉弄。丁仪一如既往地充满魅力,幽默风趣,把生命献给物理学。


17. 《流浪地球》(短篇小说集)

作者:刘慈欣

这个小说集很多故事我都很喜欢:《朝闻道》是大刘老师作品中的其中一个母题,人类对知识与真理哪怕牺牲一切仍甘之如饴的不懈探寻,学者们前赴后继的献身使人震撼,而最后霍金的出场让人拍案叫绝。《带上她的眼睛》还是有刘老师写女性的爹味,但忽略这点,“她”在极致压抑下的勇气让我感动。《流浪地球》没想到是个和电影版截然不同的故事,“带球跑路”这个安土重迁的思想确实很中国式,剧情走向是怀抱希望/信仰——希望/信仰摇摆不定——坚定与质疑、乐观与恐惧交替——希望/信仰之光渐弱、裂痕渐多——希望/信仰摇摆至顶峰、面临破灭——希望/信仰没有完全恢复、但总算仍有点寄托,但写的希望/信仰始终是虚的,不牢靠,不确定,但不信也别无他法,人类总要有点寄托才能坚持下去,于是还是信着吧;我特别喜欢的几个方面,一是人类对太阳从拥抱赞颂到恐惧、到欢欣寄托信仰、然后信仰破灭,二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忧惧,三是人性的崇高和残酷,最后是看不到尽头的希望/信仰。《乡村教师》使我泪流满面,教师无私奉献的伟大和人类文明的神奇,就像那些高级文明所惊诧的,人类的知识竟然就是依靠上一代人的传道授业、依靠书本记录知识,如此缓慢低效地被传承,继而不断发展、突破,再继续传承,这是多么壮阔的事情。《中国太阳》也十分中国式科幻,写得深沉动人。

 

18. 《海边的房间》

作者:黄丽群

读起来不太舒服的小说集,写“十二个坏掉的人”,畸形病态的人际关系,不怎么赏心悦目,若说是对人性幽微的探寻似乎力度又不太够,总之读起来不太舒服。但我喜欢本书前言的一句话,“三十岁之后,又糊糊涂涂一下子扭头去了完全无关、与过去的我说不定会互相讪笑的方向”。“互相讪笑”,这个词力度足够。


19. 《证言》

作者:〔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于是

“无论在哪个领域里——在你那个年代仍会存在的某个幽深但影响致远的学术领域——你都会为自己争取到一席之地。”《使女的故事》的续作了,还是压抑,但这本比上本“爽”一点。《使女》是以一个普通使女的视角叙述,她的所见所闻都属于一个普通女性在这种环境下的求生与逃生;《证言》却有三重视角,主叙述者丽迪亚嬷嬷的叙述仿佛一出宫斗大女主剧,从她的经历与想法能看出她的坚韧、智慧、手腕和格局,作为共谋者的冷酷与负罪感,以及她的使命感。另外两个年轻女孩的叙述也使这本书的视角更多元生动。本书最壮烈的地方还是丽迪亚嬷嬷在危机环伺下“杀出一条血路”,为女性重新获得应有的权利拼命拉开一线机会,然后在最后的时刻对年轻女性发出期许:愿你们聪明、有抱负,有爱美的权利,也有在主流话语的一席之地。


20.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作者:[美]菲利普·迪克

译者:许东华

电影《银翼杀手》(Blade Runner)的原著。地球是被遗弃之地,地球仅剩的人是自愿被落下的人。人类对地球的掌控或管理已全面失效,大量动物绝种,大部分人类已移民外星。战争制造出的放射尘埃同移民者带不走的物品无时无刻不在侵蚀地球仅存的生命,“正常人”将在这难以彻底隔绝的尘埃里逐渐被污染为“特障人”,曾有过生命的空间将逐渐被无生命的“基皮”侵占。这就是本书的世界。在如此物质与精神皆荒芜的大背景下,本书的故事始终围绕着“移情”,具有移情能力,即拥有人性。故事的最后,默瑟主义被已移民外星的人类揭露为谎言,老人的艰苦跋涉被爆出是影棚摄制的片段,地球上残存的人类信仰随即陷入摇摇欲坠,不安与质疑、荒芜与空虚再次蔓延。里克终于完成了一天的杀戮任务,赚够了购买真动物的钱,精神的绝望与希望交织,故事戛然而止。


21. 《白蛇》

作者:严歌苓

《白蛇》写红极一时的舞蹈演员孙丽坤被打成了反革命的资产阶级腐朽分子,人们乐于看见曾经不食人间烟火的“美女蛇”在囹圄生活中坠入凡尘,成为会吃喝拉撒睡的、有丑态有落魄的、俗世生活中的一员。而当孙丽坤在潮湿阴暗里沤成了一个普通粗俗的发胖中年女人,却又遇到了此生最深刻的一次悸动。她想和一个人永久结合去过生活,这份强烈的渴望如镜花水月,注定粉碎。原来一切都是谎言,但谎言里毕竟有真心。徐群山是一个虚幻,却也是“照进她生活里唯一的一束太阳,充满灰尘,但毕竟有真实的暖意”。时代的压力早就把孙丽坤驯服得卑躬屈膝,曾经桀骜骄傲的珊珊也妥协了。《也是亚当,也是夏娃》是一个关于男同寻找代孕的悲剧,这个故事充满人性,人性里本能的爱,还有人性里的自私和欲望,本篇反复出现的意象是“何必”——非咖啡、非糖、非奶,连串的否定,等于什么都没喝;非真夫妻、非真爱、非真正的一家三口,连串的虚假,等于一无所有。这个反讽是让人十分唏嘘的,亚当和夏娃都以为这可以只是一场纯粹的金钱交易,却又在其中被激发了人性本能中的爱,亲子之爱及知己之爱。但悲剧也已酿成,这场最终一无所有的策划,结束在让人唏嘘的菲比的死亡,剩下生命千疮百孔的亚当和夏娃,凭一点同病相怜的温情聊以慰藉。《魔旦》是一个纠葛数代、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没想到竟是个看得人脊背发寒的悬疑故事,阿三、阿陆、阿玫的命运背后藏着因爱而起的谋杀,但直到结局我们还是无法理清来龙去脉,只觉细思极恐。《白麻雀》是个纯真被消磨殆尽、直至最后自我毁灭的故事。原本充满灵气和自然生命力的斑玛措因出众的歌喉被带离了草原,她的桀骜不驯与自由散漫在关怀与规训下被消磨,而当她逐渐变得乖顺,心里对小蓉有了羁绊(我说不清那算不算爱情,因为斑马玛措对小蓉的感情里是没有情欲的,那只一种很纯真的依恋),以为自己成为了那里的一份子,却又被遗弃般半哄半骗地送回了草原。回到草原的斑玛措成了个泯然众人的妇女,嫁了人,生了孩子,混沌温吞地生活,直至最后真正确认其与小蓉那段朦胧的感情已经完全消逝,她进入了歇斯底里的爆发,在狂怒中杀了自己的孩子(生死存疑),也毁灭了自我。故事结束于斑玛措丈夫回家的脚步声,一步一惊心。《学校中的故事》写作为留学生的“我”与教师帕切克一段淡淡的、无属性的情愫。“我们”是精神上有共鸣的知己,而帕切克却另有其同性恋人。最后无论是“我”还是那个同性恋人都失去了帕切克,那段无属性的爱似乎从不作数。


22. 《陆犯焉识》

作者:严歌苓

非常饱满丰富的小说,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来谈:时代拨弄与个人命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烙印与磨难;被禁锢的身体与自由的灵魂;传统中国女性形象与生命经验;不渝的爱情与爱情里的偏差……荡气回肠,厚重哀婉。最打动我的还是陆焉识和冯婉瑜的爱情。两个人的精神世界是严重不对等的,因而他们的爱情也是架空无落处的。婉瑜的爱从一而终、无言而坚定地恒久付出,焉识则到老才迟到地认清此生挚爱。迟暮的爱悲喜相混,有种真正相濡以沫之感:“他们的相亲相爱很古典:眉目传情,两心相悦,心里有,口中无。”


23. 《莫失莫忘》

作者:石黑一雄

译者:张坤

看到后段很悲伤无力,看完又十分怅惘的一本书。其实本书的主题仍然是石黑一雄的三个关键词,时间、记忆和自我欺骗。凯丝在娓娓的叙述中回忆成长时的“乐土”黑尔舍姆,追忆她和汤姆、露丝的三角友情和爱情。最初她在叙述中把这一切都包装成虽然有些忧伤且不无遗憾遗憾、但总体还是很美好的青春回忆,直到如影随形的残酷真相逐渐揭露,他们从始至终都是“美好新世界”的棋子,人生毫无意义,喜怒哀乐毫无意义,回忆和爱也毫无意义。他们曾经带着充沛的情感去拥抱这个世界和彼此,哀求着莫失莫忘,但最后一切都是徒劳。


24. 《喂——出来:星新一脑洞小说集》

作者:星新一

译者:王维幸,李盈春

星新一的脑洞让人惊奇,小时候看《喂——出来》这个小故事的反转就觉得心惊肉跳。这个小说集里的故事主题围绕着社畜所承受的结构性剥削以及在这剥削下人的异化、人性之恶如贪念、自私、懦弱、纵欲,也有幽默的讽喻。除了《喂——出来》这个经典故事,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有《小偷公司》《天使的考核》《妖精配给公司》《失眠症》。


25. 《异乡人》

作者:[法]加缪

译者:张一乔

“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其实我不太能理解默尔索。他从始至终只忠于自己,拒绝与任何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与人情世故合流,冷眼旁观每个人在规范下做出合适的举止这个行为,并视之为荒诞,他拒绝给出任何他人所期待的答案。他与世界冲撞,反思自己也反思他人,最后在不妥协的自得其乐中迎向死亡。他有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格,强大而悲哀。


26. 《爱伦·坡暗黑故事全集》

作者:【美】爱伦·坡

译者:曹明伦

 恐怖小说始祖爱氏的故事集,极擅营造诡秘和压抑的氛围。有时鬼故事恐怖的不是鬼,而是环境和人心。作者的故事很多时候像幽深的漩涡,让读者一点一点被卷入其中。

 

——以下网文——

网文读后感目录在这

 

一十四洲

27. 《小蘑菇》

 

费拉曼图

28. 《清白之年》


Priest

29. 《天涯客》

30. 《七爷》

 

罗开

31. 《我的美丽少年》

32. BIS的秘密档案系列:

《一个阳光明亮的早晨》

《八号登机口》

《法兰克小镇上的七月三十一日》

《索默兴堡的一个下午》

《诱捕天使行动》(外二则)

《2013年的圣诞节》

《21》

 

Ashitaka

33. 《橄榄》

 

Matthia

34. 《请勿洞察》

35. 《赏金猎手前往山林深处》

无尾熊系列:

36. 《无威胁群体庇护协会》

37. 《慈悯守则》

 

不问三九

38. 《燎原》

39. 《刺青》


评论(7)
热度(180)
  1. 共27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Vin尋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