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尋

书摘

《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邵燕君


自序:我为什么要研究网络文学?

第一次在北大开网络文学的研究课程确实是一场学术冒险。因为,对于我们要研究的对象,所有选课的学生都比我这个老师懂得多。他们懂,但是他们不敢说。在他们的阅读经验里,读网络小说一直是一件不务正业的事,特别是上了中文系,在经典的威压下,读网络小说更是上不得台面。我对学生们说,让我们先把所有的金科玉律都放在一边,回到一个朴素读者的本心(那时,还不流行说“初心”)。我们说,“北大是常维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我们不必刻意维新,但要敢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当年胡适等“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就是把引车卖浆者流读的白话小说列为正典;20世纪80年代北大中文系的学生们也是一边读卡夫卡一边读金庸,老师们是在学生们的引领下才开始研究金庸小说的,之后才有金庸小说的经典化。我们要用我们的胆识和学识来守护本心,对于那些曾经陪伴过你、温暖过你、激励过你的作品,要心存感激。如果你觉得它们有价值,就要去捍卫这价值。不管有多少权威称它们是垃圾,你都要敢于质疑,这些权威背后的“天经地义”是从哪里来的,“从来如此,便对吗?”

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拿出了他们深藏的最爱。他们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老实说,这5年来不是我在给他们开课,是他们在给我开课,至少是我们在共同学习。作为老师的我是惭愧的,但学生们安慰我说,老师,我们的课堂才是真正Web3.0时代的,用户自己生产内容!他们让我真正理解了一个词:有爱——这是包括网络文学在内的所有粉丝文化的核心概念。和他们在一起,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选择,因为我相信,爱在哪里,文学就在哪里。


*我的置顶目录一直是这么写的:愿同人创作圈,始终有爱、有自由、有归属感、有蓬勃生机和无限创造力。有爱,确实是粉丝文化、当然也包括同人圈的初心。勿忘初心,勿忘初心。而要是认为我们喜爱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曾温暖或激励过我们的,哪怕主流对之嗤之以鼻,哪怕有更大的声浪批评反对,我想我们至少可以反思,甚至不妨去反问那些质疑者:何为“天经地义”?何为“本该如此”?为何“天经地义”?为何“本该如此”?

*这本书的作者邵燕君老师就是之前北大网络文学论坛对甜甜的采访的采访者,这篇采访也很棒,甜甜一如既往地谦逊大气、从容幽默:采访点这


评论(16)
热度(131)
  1. 共7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Vin尋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