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尋

书摘

《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邵燕君


传统文学生产机制的危机和新型机制的生成

事实上,严肃文学的“好看”和类型小说的“好看”之间存在着一条楚河汉界。除开创作动机,严肃文学视为天敌的模式化和程式化,正是类型小说的基本要素。因为类型小说所针对的读者欲望是顽固而重复的,就像吸烟、喝咖啡,必须不断有同类产品供应。当然,也需要有花样翻新,但所有的创新必然建立在基本的成规惯例之上,否则,就打破了快感机制。

网络为类型小说的消费提供了超市化的服务,也为写作和接受提供了新的互动模式。目前流行的网络小说类型大都与传统类型有衍生关系,如玄幻之于武侠,穿越之于言情、盗墓之于悬疑,也有崭新的类型,如同人、耽美等。新类型对应的是读者阅读欲望的细分和新欲望的形成。每一种新类型的出现,都意味着一种新的潜在欲望被文学具形,而每一部流行作品的出现都会更刺激读者的欲望,此后的跟风之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模仿,而是批量生产的跟进。网络的互动方式,点对点、一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互动,更极大地促进了欲望的交流。网络上有句话,原帖并不重要,跟帖才重要。作者的小说像是原帖,评论区中的评论就是跟帖。跟帖中不断会出现“意见领袖”,读者可以随时“送花”“灌水”或“拍砖”,还可以真金白银地“打赏”(视充值币多少而定的打赏榜时时更新、日日高悬)。这些都会对作者产生即时影响,乃至影响故事走向。在这里,终端(读者)决定一切。读者的欲望被无限地放大、细分,像享受按摩一样,各部位都可以得到专业性的照料。商业机制下的类型作家就像文字按摩师,其职业尊严来自专业水准——一定程度的个性化和创新性都包含在这里。


*根据我小小的观察,这似乎确实是不少书粉/作者粉习以为常的动作:在向作者或“官方”(例如电视剧、广播剧)提意见和建议的时候,先表明自己的消费者身份(比如晒订阅纪录、打赏纪录等等),然后再开始表达自己对作品情节的不满啦,对作者态度的不满啦,对衍生改编的不满啦,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要求作者或官方因应消费者的诉求作出调整。读者成了理直气壮的消费者,作者和官方成了应当尽力满足顾客欲望的专业服务提供者。这当然无法简单说是好事还是坏事,虽然我们可以很轻易地站在道德高地批判,说粉丝这样的行为是在妨碍作者创作自由云云,但毕竟本来网络小说就是很大程度依赖粉丝经济的。类型小说的定位就是愉悦特定读者群体(例如耽美小说的目标读者就是腐女),这个属性让它们天然与读者——消费者紧密地绑在一起……所以,容我继续看看这本书后面怎么讲,嘿嘿,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来讨论一下~

评论(13)
热度(107)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Vin尋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