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尋

书摘及一些胡说八道

《论摄影》

作者:[美]苏珊·桑塔格

译者:黄灿然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在柏拉图的洞穴里

照片既是一片薄薄的空间,也是时间。在一个由摄影影像统治的世界,所有边界(“取景”)似乎都是任意的。任何东西都可以与任何别的东西分开和脱离关系:只需以不同的取景来拍摄要拍摄的人物或景物就行了。(相反地,也可以使任何东西与别的东西扯在一起。)摄影强化了一种唯名论的观点,也即把社会现实视作由显然是数目无限的一个个小单位构成——就像任何一样事物可被拍摄的照片是无限的。透过照片,世界变成一系列不相干、独立的粒子;而历史,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则变成一系列轶事和社会新闻。相机把现实变成原子,可管理,且不透明。这种世界观否认互相联系和延续性,但赋予每一时刻某种神秘特质。任何一张照片都具有多重意义;实际上,看某一种以照片的形式呈现的事物,就是遭遇一个可能引起迷恋的对象。摄影影像的至理名言是要说:“表面就在这里。现在想一下——或者说,凭直觉感受一下——表面以外是什么,如果以这种方式看,现实将是怎样的。”照片本身不能解释任何事物,却不倦地邀请你去推论、猜测和幻想。

摄影暗示,如果我们按摄影所记录的世界来接受世界,则我们就理解世界。但这恰恰是理解的反面,因为理解始于不把表面上的世界当作世界来接受。

......

通过静止照片而获得的认识,将永远是某种滥情,不管是犬儒的还是人道主义的滥情。它将是一种折价的认识......需要由照片来确认现实和强化经验,这乃是一种美学消费主义,大家都乐此不疲。工业社会使其公民患上影像瘾;这是最难以抗拒的精神污染形式。强烈渴求美,强烈渴求终止对表面以下的探索,强烈渴求救赎和赞美世界的肉身——所有这些情欲感觉都在我们从照片获得的快感中得到确认。但是,其他不那么放得开的感情也得到表达。如果形容说,人们患上了摄影强迫症,大概是不会错的:把经验本身变成一种观看方式。最终,拥有一次经验等同于给这次经验拍摄一张照片,参与一次公共事件则愈来愈等同于通过照片观看它。十九世纪最有逻辑的唯美主义者马拉美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一本书里终结。今天,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一张照片中终结。


以下只是我一边看一边整理思路的胡言乱语,非常零散,错漏百出:

*局限在方寸平面的照片以偏概全地反映了事件,甚至可能并不是真正的事件——因为在照片中,任何事物与其他的事物的连接都能被切断,同时,任何无关的事物都能被人为地组合在一起——而观看者却往往把观看这片面的事件当作是对事件的全面认识。

*照片成为了发生过/体验过的证据,拍照片了就等于参与了。但真实的经验除了被定格的这一画面,还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漫长的时间,有感觉、听觉、味觉、嗅觉,这些都是一张照片难以呈现的。

*从《论摄影》到《关于他人的痛苦》,Susan Sontag对于摄影的态度似乎总是比较消极的。她认为摄影不能帮我们全面认识事件,但我们却习惯了靠照片来理解事件。尤其是观看他人痛苦的照片,比如远方的战争与灾祸,那些极具视角冲击力的照片被呈现在身处舒适环境的观看者眼前,观看者最初也许会受到震撼,但大量的类似图像充斥,又会造成麻木。就算不麻木,就算今后观看者都将与照片呈现的痛苦共存,但观看者又能做什么去干预这发生在远方的事情呢? Susan反思了许多但也没有什么解决方案。不靠影像认识(远方的我们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世界,还能靠什么?意识到他人的痛苦后,我们又能做什么?

评论
热度(31)
©Vin尋 | Powered by LOFTER